智启图新 AI领航
近日,“AI赋能图书馆创新发展研讨会”在河南省郑州市举行。此会议由第十五届中国国际数字出版博览会组委会指导,河南省图书馆、山东省图书馆、陕西省图书馆(陕西省古籍保护中心)、郑州大学图书馆、《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联合主办,同方知网数字科技有限公司承办。来自全国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党校图书馆、社科院图书馆等的百余位专家学者、数字化负责人齐聚一堂,近6000人通过线上途径参与会议,共同探讨人工智能技术在图书馆智慧化转型中的创新应用与发展路径。
AI赋能图书馆创新发展研讨会现场
河南省图书馆党委书记、馆长李勇,郑州大学图书馆馆长马越,山东省图书馆党委副书记、副馆长李西宁,陕西省图书馆馆长助理、陕西古籍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窦鹏,同方知网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肖宏等嘉宾分别致辞。各致辞嘉宾一致强调,人工智能正深刻改变知识服务的生态格局,图书馆应积极拥抱技术变革,推动服务模式创新,提升知识服务效能。会议阶段由同方知网数科市场中心副总经理刘迪主持。
南开大学教授柯平在《面向人工智能时代:“十五五”公共文化服务和智慧图书馆建设》报告中,深入剖析了人工智能对图书馆事业带来的三大挑战:新一代人工智能正在取代部分图书馆业务、人工智能正在取代图书馆员的部分工作和岗位,以及人工智能是否会压缩图书馆生存空间。他认为,面对这些挑战,图书馆应主动转型,将智慧图书馆作为“十五五”规划的重点领域,通过智慧空间升级、智慧服务体系建设、智慧资源建设、智慧平台建设和智慧馆员培养等五大路径,实现服务模式的创新突破。
同方知网数科图书馆行业总监李世昕在《AI赋能图书馆智慧化建设路径的探讨》报告中,系统阐述了知网“N+1+1+N”智慧图书馆建设架构。该架构通过整合N个系统应用及硬件设备的资源接入与数据支撑,构建1个支撑各类场景的知识资源中心,打造1个多模态大模型底座,最终实现N个融入参考咨询、全民阅读、特色文化传播、知识学习的应用场景。此外,他还详细介绍了知网在参考咨询智能化、特色文化建设、全民阅读推广等核心场景中的AI解决方案,展示了如何通过大模型技术实现图书馆服务的智能化升级。
在专题报告环节,多位专家围绕AI在古籍保护、特色资源建设、行业大模型等领域的应用展开深度分享:
河南大学图书馆副馆长于兆军在《拥抱AI让古籍放光彩——人工智能活化古籍的路径与思考》报告中,探讨了AI技术在古籍原生性保护、再生性保护、传承性保护等方面的应用前景,为古籍资源的现代化利用提供了新思路。
山西同方知网总经理王宏昭在《从“藏”到“用”破解古籍特藏资源“留存-传播-活化”三大难题》报告中,系统介绍了知网构建的“保存-传播-活化利用”三位一体的古籍数字化体系。通过基础文本全文原版扫描实现古籍留存,通过重点古籍精细化数据加工促进古籍传播,通过精品古籍深度挖掘开发推动古籍活化利用,最终形成“数字资源-知识服务-文化创新”的产业闭环。
齐齐哈尔市图书馆馆长王宇分享了《特色馆藏的AI数字化保护与活化利用》实践经验,重点介绍了该馆“万卷阁”古籍数字化项目的建设成果。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副研究员孙媛在《特色数据资源利用与行业大模型建设——农知大模型》报告中,详细介绍了我国首个农业通用大语言模型“农知大模型”的研发与应用情况。
中国知网·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副主任汤丽云在《基于AI的学术评价支撑平台在图书馆创新服务中的应用探索》报告中,系统展示了知网学术评价支撑平台在图书馆开展成果评价、人才评价、定题调研与跟踪、机构影响力分析服务等方面的创新应用。该平台依托中国知网的文献大数据和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为图书馆开展评价服务、情报服务提供了全方位支撑。
圆桌论坛环节以“AI驱动与图书馆效能提升”为主题,由南京图书馆技术部副主任倪劼主持。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图书馆馆长郭育艳、中共开封市委党校图书馆馆长马丽萍、南京图书馆副馆长丁勇、山西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宏昭分别就“高校图书馆如何提高馆藏资源利用率、专业图书馆如何活化红色文献、公共图书馆如何利用AI提升服务效能、数字资源如何赋能图书馆建设”等问题进行深入交流。同时,还探讨了AI落地中的难点、路径与未来方向。
圆桌论坛环节
本次研讨会上,同方知网数科全面展示了其深耕于智慧图书馆建设、古籍数字化、垂直行业大模型、知识图谱构建等领域的多项核心技术与解决方案。下一步,同方知网数科将继续深化与各行业图书馆的合作,共同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知识服务中的创新应用,助力图书馆行业数智化转型。
(本文图片均由主办方提供)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新媒体矩阵:
集团旗下品牌新媒体矩阵: